邀请报告
寇明锐,华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华为中国云研发工具链总经理
华为中国云研发工具链总经理,公司技术体系六级软件专家,华为公司18年丰富的产品、软件研发与IPD管理经验,历任2012实验室中央研发部研发架构师、项目经理、测试部长、TDT经理、研发工具开发部部长、CTO,华为云研发工具PDT经理、研发工具总经理,华为云中国区研发工具总经理等岗位。主导公司新型研发能力、敏捷、持续交付、DevOps、测试能力提升等多个研发能力提升项目,负责中国区研发工具领域业务,多次荣获公司级金牌团队负责人、研发体系金牌个人荣誉称号(华为公司个人最高荣誉),2015年3月,作为研发体系优秀个人代表,获得任总接见与合影。
报告题目:基于多级架构的华为数字化软件工厂建设实践
报告摘要:华为整体研发能力体系经多年迭代升级,已实现从传统到云原生、从瀑布到敏捷、从 IT 化到数智化的全流程转型,为研发效能提升筑牢根基。本报告围绕三方面展开:其一,以华为数字化软件工厂建设实践为案例,剖析其在组织架构、流程规范、研发能力、工具体系及基础设施等维度,通过系统性规划推进集团研发能力工程体系升级,支撑研发效率与质量提升;其二,紧扣智能化趋势,介绍华为凭借 5 大 AI 智能助手赋能研发全流程智能化的实践路径与成效,展现技术革新价值;其三,基于华为经验,结合央企重工企业特性与需求,提出具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数字化软件工厂建设方案,供转型参考。
李亮,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专业副总师、正高级工程师
正高级工程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一级技术专家,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专业副总师,长期从事外军国防和航空领域软件工程、软件定义、模块化开放系统方法的相关研究,对美军软件工厂、软件定义、模块化开放系统方法的发展有较深刻的理解,在信息系统、自然语言处理、基础模型技术方向的多个工程项目实践中,对软件工程理论的结合应用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报告题目:美军软件工厂和软件现代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报告摘要:软件工厂是美国军方承接软件现代化战略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应用先进软件研发方法和自动化工具,打造的现代化的军事和装备软件研发组织。根据公开信息,截至2024年5月,美国国防部及美军各军部已设立19个软件工厂,加上软件工程大队、企业级软件服务单位,美军内部专业软件研发、工程和服务机构达到28个。美军计划在2025-2026年计划继续扩大软件工厂生态,推进面向海外云的军事软件转型,调整运行授权等流程实现管理提速,这些发展落实了2022年美国《国防部软件现代化战略》建立全军软件工厂生态体系的思路。
谢纯良,阿里云智能,资深技术专家
曾供职于北大方正和Oracle中国,一直从事企业IT服务和数字化转型共20多年,深度研究阿里巴巴双中台实践,提出了阿里巴巴中台实践方法论AEPM,阿里云商业化云产品BizWorks和ADAM创始人。中国信通院业务中台推进中心特聘专家,获2022年"EDCC企业数字化发展共建共享平台先锋人物"称号,中国信通院组装式推进中心特聘技术专家。
报告题目:阿里云"软件工厂"实践
报告摘要:随着云计算和AI基础设施的普及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企业的核心业务应用正在积极重构或重写,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涉及的业务部门和供应商众多,大规模协同更加复杂,急需"软件工厂"生产高质量的业务应用,逐步消除数据孤岛、规避应用重复建设和保障安全生产。本次重点分享阿里云如何结合"DevOps、平台工程、组装式PBC"等理念和阿里巴巴实践,成功打造阿里云"软件工厂"。
李龚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副所长,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主要从事软件工厂和管理数字孪生领域研究。
报告题目:大型工业软件软件工厂建设与实践
报告摘要:面向大型工业软件以用户为中心最小可用产品迭代交付的需求;围绕更快集成交付、更高研制效能、更高产品质量、更高迭代效率、更高批产产量的四高一快软件工程优化提升目标;设计软件工厂的多组织协同研发云、垮领域复用库、研发安全运营技术支撑平台、软件开发流水线、软件工厂综合运营看板五层架构。经在ERP信息系统、数字装备软件等领域应用,能够实现数百场景万级规模功能点的敏捷批量交付,研发效能GFP3.5以上。为下一步建设集团级智能化软件工厂奠定了基础。
丁博,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
现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并行与分布计算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复杂分布式软件的构造与演化技术,主持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国防科技创新特区等多个重大/重点课题,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同时,所主持研发系统在关键领域广泛应用,经受高强度实践检验。在高水平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本,授权专利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报告题目:软件工厂:探索与实践
报告摘要: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对于计算效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如何高效开发相关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是目前高性能计算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软件工厂作为一种系统化支撑敏捷开发、快速迭代、能力持续交付的软件研发新范式,可望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手段。本报告从软件工厂的概念及其源起谈起,结合DevOps、人工智能辅助编程等软件工程领域前沿探索,分析软件工厂新范式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阐述其发展现状,提出面向高度管制环境的软件开发运行一体化方法及相应软件工厂架构,简介我们在软件工厂领域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郑宇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副部长、研究员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博士,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指挥信息系统论证和研制工作,担任多个型号的项目总师,是指挥信息系统情报领域和网信体系领域专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几十篇。
报告题目:软件敏捷研发及软件工厂研究探索
报告摘要:着眼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各类要素数字化入网、服务化供给、智能化应用,动态组合成为形散神聚作战体系的关键在软件。军用软件研发"大生态",探索与之适配的敏捷研模式有其特殊性,构建软件工厂发模式转型,加速"战斗力+供给力"生成模式跨越发展,将成为保障装备建设在大国竞争中取得中长期优势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本报告从对敏捷研发理解认识出发,借鉴了外军软件工厂发展理念提出我军软件工厂初步构想,并分析了软件工厂数智化发展趋势。整体而言,敏捷研发模式和软件工厂构建是复杂的体系性工作要立足于更宽的全局视野、更长的时间尺度从全景角度进行剖析为后续军用软件研发提供更为有效的借鉴。
王卫杰,中物院高性能数值模拟软件中心,研究员
中物院高性能数值模拟软件中心研究员,团队负责人,项目首席专家。201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一直从事多物理耦合大规模并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和CAE软件工程方法研究等工作,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中物院创新发展基金项目、挑战专题项目等。
报告题目:面向大型CAE软件敏捷交付的软件工厂模式
报告摘要:为满足对大型CAE软件的敏捷交付要求,构建了基于平台的CAE软件工厂模式。该模式以可复用的并行计算、前后处理、软件界面和数值解算等构件组成的自主构件库、覆盖软件"需求-研发-测试-验证-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流程规范体系,及国产自主自动化工具链为基础,建立以案例为关键要素的标准化流水线,并支持数百案例流水线的并发运行。实践表明:该软件工厂模式显著提升研发效能—APP交付周期压缩至30天(提速100%),单个APP研发成本节约50%;结构静力分析效率是进口CAE软件的3.8倍,多物理协同设计单次迭代周期缩短80%;成功实践了大型CAE软件研制"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韩翔宇,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航天一院十二所研究员、首席数据官(CDO)、系统软件工程研究室主任,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信息与软件技术专业组成员,一院科技委软件专业组成员,指挥与控制学会认知与行为分委会理事。长期从事航天器软件系统研制工作,负责软件专业前沿技术规划及能力建设,致力于建立智慧的控制系统架构,提升航天装备效能及智能化水平,满足新一代航天器智能化与体系协同需求。
报告题目:智能时代的航天软件工厂
报告摘要:介绍软件工厂整体发展态势、航天软件特点以及航天软件工厂规划与建设情况,重点对智能赋能航天软件工厂相关实践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