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
2025年8月13日,第十一届高性能计算中间件技术研讨会HPCMid2025在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以“面向大型工业软件的现代化软件工厂”为主题,探讨现代化软件工厂的研发技术。来自国内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近百名研发人员参加会议。
首先,研讨会共同主席莫则尧研究员做开幕致辞。他指出随着应用端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发展以及超级计算技术的变革,软件工厂概念日益受到关注。工业软件在设计精度、运维稳定性及安全性等方面面临更高要求,亟需通过敏捷交付支撑装备制造与产业升级。同时,超级计算技术的自主发展(如存算一体架构、节能优化)对中间件技术提出了新挑战。传统软件工程理念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协同需求及异构计算资源适配,因此需探讨新的软件设计理念,如美国军方提出的软件工程技术。此次研讨会邀请了多方专家共同探讨,旨在找到正确的软件研发道路,促进应用端与超级计算的深度融合,更新软件体系。
会议共安排了多个报告,上午的报告由张林波研究员和徐小文研究员主持。
来自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寇明锐分享了题为《基于多级架构的华为数字化软件工厂建设实践》的报告。报告开篇阐述了华为数字化软件工厂的建设背景,指出当前研发体系面临的核心挑战:多级协作效率低下、IT工具与资源缺乏统一治理、产业研发能力重复建设;针对平台/产品/解决方案协同复杂、资源分散及数字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团队提出多级架构驱动的软件工厂建设框架,旨在通过架构化、平台化与智能化手段实现研发全流程高效协同;流程架构统一、能力中心建设与智能流水线部署是支撑该框架的三大核心环节,报告进而从业务流程一体化设计、公共能力服务化封装、多级防护网构建三方面系统介绍了实施路径,最终总结表明,通过构建基于智能代理模式的研发工作流,显著提升了资产复用率与交付效率,未来将持续完善平台化框架以赋能全域产业创新。
来自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的李亮正高级工程师分享了题为《国外软件工厂和软件现代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报告首先阐述了国外软件工厂与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背景,指出军事装备面临的核心需求:软件规模呈数量级增长、软件支撑数据与AI深度集成、软件定义装备主导未来能力、软件决定杀伤链效能,以及软件速度决定装备适应性;针对军事领域软件工程停滞、软硬件寿命周期错位、持续优化机制缺失等问题,美国通过顶层战略自上而下推进变革,提出"按需交付弹性软件能力"愿景。其核心路径围绕三大支柱展开:企业级云环境建设实现全域资源调度,软件工厂生态构建通过DevSecOps技术体系落地敏捷开发与自动化管道,流程变革重构采办路径。技术本质体现为模块化开放系统架构,实现硬件虚拟化,以及安全左移与自动化测试。最终通过用户深度参与、技术栈标准化与合同管理创新,显著缩短软件交付周期。
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的李龚亮正高级工程师人分享了题为《大型工业软件软件工厂建设与实践》的报告。报告聚焦大型工业软件的现代化软件工厂设计,类比小鹏汽车月均OTA升级引出装备快速迭代需求,提出"4+N"架构框架。核心方案围绕五层架构:一朵云实现多组织环境贯通,缩短部署周期至1天,通过统一计算/存储/安全资源池解决环境隔离问题;一套库构建跨领域复用体系,分层共享业务组件与数据模型,提升人均功能点至3.6FP/人天;一平台标准化工具链与安全框架,实现缺陷率降至2‰,通过规则闭环杜绝问题复现;N条线以场景驱动需求-设计-验证全链路追踪,结合一看板实时监测调度,支撑月均产能从2283跃升至7864功能点。在信息系统和数字装备领域应用实践表明,该架构显著解决软件协同研发及应用验证环境分散隔离导致调试集成周期长、跨项目跨型号代码及数据不共享导致研发效能低、工具标准化体系化不足导致软件质量低、复杂软件需求全过程管控弱导致迭代效率低、监测归因不精准处置不及时导致合格品批产产能低五大痛点问题,最终赋能信息系统和数字装备高效交付。
来自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丁博研究员分享了题为《软件工厂:探索与实践》的报告。报告提出软件研发在高度管制领域的应用面临传统瀑布模型失效、需求快速变化、利益方协调困难等挑战。美国国防部通过凯塞尔航线等案例证实:采用迭代开发、自动化测试流水线和工具链支持可提升响应速度。对标美军软件工厂,国防科大研究团队提出开发-运行一体化的确实软件工厂实践,通过需求全生命周期管理、自动化验证工具链、基础设施平台连接利益相关方,实现某系统需求周期从年级别缩短至周级别,相关成果发表于软件工程领域顶级会议。并进一步指出软件工厂的发展未来需平衡政策法规与技术实践,推动开放生态建设。
下午的报告由刘青凯研究员主持。
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的郑宇杰研究员分享了题为《软件敏捷研发及软件工厂研究探索》的报告。报告基于对美军软件工厂实践的系统性研究,提出“人机料法环五维一体”的软件工厂架构,通过军地联合的“军事家+科学家”团队实现需求直达组织革新,重塑生产关系,依托全流程自动化内嵌安全标准工具链整合。提升研发效能,借助资源复用,打破信息孤岛,创新交付机制。适配战场动态需求,并构建验证闭环,保障杀伤链高效闭环。最后报告从“软件工厂+AI”和“软件工厂 for AI”两方面对软件工厂数智化发展提出规划。
来自中物院高性能数值模拟软件中心的王卫杰研究员分享了题为《面向大型CAE软件敏捷交付的软件工厂模式》的报告。报告首先指出了CAE软件研制存在需求表征困难、算法研发复杂和质量控制难度大的三大挑战。提出通过软件工厂模式实现知识驱动的模块化生产,形成可复用计算构建和流程规范体系,建立跨学科并行计算框架、开放式编程接口和自动化工具链,形成案例库驱动的需求一致性管理,通过四类仓库实现全链路自动化,确保开发与交付效率,实现CAE软件研制效率提升。最后报告提出了中物院软件中心在探索隔离网络环境下敏捷运维模式、统一架构的跨平台兼容性解决方案、全流程自动化工具链等方面后续的规划。
来自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的韩翔宇研究员分享了题为《智能时代的航天软件工厂》报告。报告对比了中美两国通过软件工厂模式应对软件规模年增20%-30%与高频迭代挑战:美国依托工具链深度整合,支撑F-35每6个月功能迭代;中国则创新构建"四位一体"体系——通过"长征火箭云"分层解耦系统实现分布式软总线技术架构革新,结合基于功能点模型的流程再造压缩开发周期,利用集成智能IDE与Dcloud虚拟验证环境的工具链闭环突破软硬件并行研发瓶颈,并借力"A+B"双线团队的组织升级沉淀可复用资产。报告最后指出面向软件定义装备为未来核心方向,亟需深化智能体技术实现需求自动解析与系统级代码生成,为航天装备智能化演进提供敏捷基座。
Panel讨论环节由曹小林研究员主持,邀请了韩翔宇、李亮、丁博、郑宇杰等五位嘉宾,围绕本届研讨会主题“面向大型工业软件的现代化软件工厂”的相关问题开展深入讨论与交流。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听众踊跃发言,提出许多深刻的问题,包括跨集团、跨兵种软件工厂应用模式、美军软件工厂布局模式、我国软件工厂建设层级和路径、软件工厂的最终形态、AI技术在软件工厂的应用案例、软件工厂对于软件生产模式的影响以及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的影响、建设软件工厂的关键要素等,五位嘉宾针对这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引发热烈讨论。
最后,各位嘉宾分别对此次panel内容做出总结,张林波研究员总结道,这次会议的报告和panel环节都非常精彩,主题聚焦和会场反响也都非常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交流研讨会。真诚地感谢各位报告人的精彩报告和参会人的热情参与,期待明年HPCMid会议再会。